注册“下乡的味道”商标,为乡镇扶贫做贡献
2014年,时任下党村第一书记曾守福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受新闻报道启发,注册“下乡的味道”商标使用权,策划实施全国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,植入消费扶贫理念,变“卖茶叶”为“租茶园”,定制面积发展至1000余亩,相关做法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精选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。
商标注册为扶贫脱贫做出优秀贡献
1、“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”
漫步下党乡定制茶园,成排茶树如碧绿丝带般铺展开来,与远山相接。不同于其他茶园,这里“只租茶园不卖茶”。
脱贫越深入,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。宁德始终坚持工作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,全市1.28万名干部挂钩2万多户贫困户,实施帮扶项目9000多个;择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、乡村振兴指导员、科技特派员、金融助理员下沉扶贫一线,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。
2、“搬上来、住下来、富起来”
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被称为“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”。过去,这里的渔民世代漂泊水上,船就是家、家就是船,被称为“连家船民”。
挪穷窝,才能拔穷根。1994年,宁德在全省率先实施“造福工程”。迎来转机后,下岐村采取“分期分批、全面搬迁”的办法,建设新村、安置点,让2300多名渔民全部上岸定居。
搬上来、住下来,如何才能富起来?经过多年努力,下岐村发展起水产养殖、海洋捕捞、商贸服务、建筑等多元产业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明星村”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宁德持续实施造福工程,累计搬迁12891户50790人。搬迁群众在城镇周边和中心村安置比例达98%,生产经营和就业、就学、就医等问题持续解决,实现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增收。
3、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
2016年2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村民,对赤溪和宁德的扶贫开发成果给予充分肯定,对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。
赤溪被称为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。1984年,一封反映赤溪贫穷状况的读者来信在《人民日报》刊登后,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,由此拉开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序幕。
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赤溪村历经十年“输血”帮扶、十年“换血”搬迁、十年“造血”开发,终于实现脱贫。
脱贫攻坚,重在精准。以“四下基层”解难题为抓手,宁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,不断完善基本医疗、义务教育、危房改造、兜底保障、产业扶贫等措施,增强贫困村、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,以对症下药、靶向治疗实现扶真贫、真扶贫。
4、“靠山吃山唱山歌,靠海吃海念海经”
“官井洋,半年粮,黄瓜叫,渔民笑”,这首吟唱大黄鱼的歌谣在闽东家喻户晓。
宁德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,海域面积4.46万平方公里,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,发展海洋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宁德科研人员攻克大黄鱼人工繁育关键技术,推动大黄鱼养殖产业化,带动沿海地区30万群众增收致富。
闽东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看似不利的自然环境,其实潜力巨大。依托山海资源和比较优势,宁德落实资金补助、小额贷款、产业保险等帮扶举措,培育形成水产、茶叶、食用菌、水果、蔬菜、中药材、畜牧、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“8+1”特色产业,覆盖100%贫困村和95%贫困户。
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。至2020年,在全体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,宁德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:20166户、7270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,45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,霞浦、古田、屏南、寿宁、周宁、柘荣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“摘帽”。